获取网课资料

2025 高考 上海卷 满分作文:传世必先转于众

2025 高考 上海卷 满分作文:传世必先转于众

写作(70分)

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
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请联系社会生活,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
满分范本

立意角度:“转”能够让“专”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,从而走向“传”。

传世必先转于众

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翟陆璐

在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,知识的传播已演变出一种新的生态——它不再是“创作者—接受者”的线性模式,而是在两者中间增加了“转”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。无论是直接转发专业文章,还是对其进行通俗的解读,“转”都已成为连接不同群体、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我认为只有经过广泛转译,“专”才能进一步拓展内涵与外延,从而获得足以传世的持久生命力。(开篇聚焦于时代背景——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催生出来的知识传播新生态,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脉搏,洞悉了此作文话题的现实意义。)

诚然,专业文章以深刻的洞见与严密的逻辑,构筑了学术的基石,却也因阅读门槛高、传播范围窄而“孤芳自赏”。此时,“转”就扮演了桥梁与译者的角色,将普通人眼中“高精尖”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话语,使其得以进入大众视野,被更多人理解和把握。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经赫胥黎等学者以通俗讲演大力宣传,轰开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,进化论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;孔子的思想经弟子“转”述与历代儒家学者解读,才成为中华文化根基,传承至今。当航天、医疗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科普的形式“转”给大众,便能将我们“读不懂”的专业知识化为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,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。(将“转”比作“桥梁”“译者”,明确而生动地揭示“转”的功用,再辅以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子思想何以流传的例子,从空间、时间两个维度论证“转”的必要性,最后延及当代社会航天、医疗、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的科普,更凸显现实针对性。)

也有人担忧,通俗化的“转”会因信息损耗而扭曲“专”的原意,最终损害其“传”。确实,当下网络中大量博取眼球的文章、“以量代质”的歪曲宣传迷惑着社会大众,但这并非“转”的原意,更不是“转”的全部。真正的“转”是在尊重创作者思想和文章内核的基础上,让专业知识走向大众,席卷起文明进步的浪潮。一篇专业文章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朽,往往不是因其内容绝对正确,而是因为它在某个时代引发了认知变革,而这恰恰是“转”的核心功用。没有“转”所带来的广泛响应与讨论,《物种起源》或许只是生物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,而无法成为改变人类世界观的里程碑。可以说,“转”是催化剂,将“专”的学术价值,催化成了足以传世的社会与文化价值。(以“有人担忧”引入虚拟论敌,剥除对“转”的错误理解,更深入地辨析真正的“转”的概念内涵——尊重文章内核,让专业知识走向大众并激发讨论、改变认知,然后进一步假设论证没有“转”的后果,通过“无之必不可”完成了必要条件的证明。)

归根结底,专业文章的传世是一条从专精到流转,再到传承的漫长道路。通俗化、大众化的“转”,不是要削弱“专”的深度,而是要为“专”安装上联通大众的车轮。这个车轮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引领认知的公共价值与时代意义。同时,“转”不应局限于指尖的转发,还应让知识在人与人的转接中,通过对话、思考乃至行动,碰撞出新的火花,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文明。只有这样生生不息地“转”递,我们的文明才能如大河般,从源头奔涌而来,一路容纳百川,浩荡前行。(以“不是……而是……”再次辨析概念,以“车轮”为喻体,明确“转文”的公共价值与时代意义,更进一步呼吁人们展开从指尖到对话、思考、行动等多层次的“转”,以实现文明的赓续,格局之高、眼界之开阔,令人赞赏!)
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不在于涓滴细流的一脉相承,而在于汇入江海时,与无数水滴共同激荡出澎湃浪潮。所以,“专”要传世,必先转于众。(再次重申核心论点,收束全文。)

善用比喻,例证贴切。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论证,将严密的思考形象化地表达出来,让人能接受、敢信服。如将“转”比作“桥梁与译者”“联通大众的车轮”,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。论证过程中,旁征博引达尔文《物种起源》、孔子思想传承等经典案例,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。

(指导老师: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冉莹)

0
分享到:

评论0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没有账号? 忘记密码?